他被凌迟而亡百姓争食其肉但贴身侍卫却为其守墓400年

他被凌迟而亡百姓争食其肉但贴身侍卫却为其守墓400年

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具有争议的人物,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,有些人认为其做的是对的,但有些人却对其不认同。这些争议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,如今的人们也很难再透过历史的尘埃去找寻这其中的蛛丝马迹,能做的也仅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。今天,小编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。认同他的人将其视为救世主,否定他的人认为其只是一个会吹牛的穷酸文人。那么这个人是谁呢?他就是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。

袁崇焕本来是一介文人,参加过科举考试,但成绩不太好,只考中中式三甲第四十名进士。原本按照这样的一个成绩,袁崇焕的仕途是不会有多大发展的。但由于其关心辽事,懂得兵法,再加上敢凭借着一介文人身份便敢单骑阅塞,对辽东军情有直观的了解,所以他的机会便来了。经过御史的举荐,袁崇焕最终被派往了让他辉煌一生同时又备受争议的辽东地区。

袁崇焕到达辽东后屡立战功,其营筑宁远,固守山海,使后金军队难以从辽东入关,后来更是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,大败后金军队,给辽东明军打了一针强心剂。袁崇焕的官职也一升再升,从辽东巡抚升到了蓟辽督师。然而此时的袁崇焕却引起崇祯的忌惮,这忌惮从何而来呢?有人说是因为袁崇焕手中有一支强军,想要谋反;也有人说是因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,总之众说纷纭。最终生性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。

由于崇祯诛杀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叛国,所以当时不明就里的百姓出于对叛国者的愤慨,争食其肉,使得袁崇焕的尸身只留下了一颗头颅。但是与这些疯狂的百姓不同的是袁崇焕的一个贴身侍卫的表现,他见袁督师的尸身遭此侮辱,于心不忍,便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头颅偷出,并将其偷偷埋葬在自家院中,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。最终这个侍卫做出了一个决定,那就是带着袁崇焕的头颅远走他乡,并将其重新安葬。同时要求后人要世代为袁督师守墓,并将其列为祖训,不得违背。

这个侍卫的后人没有违背这条祖训,到如今为袁崇焕守墓的后人已经是第十七代了,而守墓的时间也已经长达四百余年,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,令人敬佩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